上犹这个乡镇要火

年8月28日至30日,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红军在双溪乡大石门开展革命活动。为充分挖掘这段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双溪乡在大石门村建设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党员干部接受党史教育、涵养初心提供现场教学场所。同时,大石门村还是一个绿色产业发展村、古色古香古村落,年6月,大石门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今年列为全市首批红色名村。现在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感受下大石门的多彩魅力吧!

军人大会旧址

军人大会旧址位于大石门村神子前的河坝上。湘南失利后,毛泽东为挽救红军,决定率红军大队经崇义、上犹重返井冈山。年8月28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大队到达大石门。毛泽东住在大石门的岗上聚英楼,朱德及团部驻扎在大石门村的八角厅。在大石门村,红军打土豪、写革命标语。29日,在大石门村神子前河坝召开了军人大会。会上,毛泽东、朱德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特别指出这次冒进湘南的惨痛教训,强调革命团结的重要性,号召全体将士团结起来,把红旗扛到底。8月30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大队离开大石门,经双溪、卢阳、高洞、向遂川挺进,再回井冈山。

廉竹园

弘扬廉政主旋律,清风正气润初心。党风廉政建设一直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内容,即便在革命战争年代也是如此。年8月28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大队到大石门稍作休整。在这段时间,红军战士们严格遵守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借东西写借条、买东西要给钱、损坏东西照价赔偿、请百姓挑担给足工钱,严明的纪律深得民心。8月30日,红军大队离开大石门。据村里老人回忆,当时红军听到军号后,来不及吃上一口已经煮好的午饭,在集合前把没吃的猪肉、饭、菜放到了老百姓的饭桌上,用脸盆盖好,用过的门板等物都放回到了原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红军一切行动听指挥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也正是铁的纪律,让人民军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拴马石

毛主席召开军人大会时拴马用的石头。

百年枳椇

枳椇属高大乔木,别称万寿果、鸡爪果等,客家人称之为“吉扭”,已有百年多历史。年8月28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大队到达大石门开展革命活动时,在此树下休息、思考。也就是在这里,产生了军人大会的主旨,即“要加强团结,把红旗扛下去”。此树历经洪灾,却依然生机勃。百年枳椇不仅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更是毛主席在大石门开展革命活动的一处重要历史见证。

明桥遗址

该桥遗址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亦称大石门吴氏保和桥,为大石门吴氏前辈吴凤珠等人倡议而建,前后三年时间建成,是当时两岸群众通行和营前、双溪与寺下、上犹连接的唯一通道。桥全长约50米、宽5米,桥体除桥墩用石头砌筑外,其余均用木头搭建而成,桥面外观呈“人”形,上面盖瓦,桥面用木板铺设,桥内两侧建有供行人休息的条板凳,俗称“廊桥”。康熙五十七年,曾因渔夫冬天打鱼取暖失火烧毁,于康熙五十八年修复,直至道光甲午年遇特大洪水冲毁,后一直未再重修,所以至今只留下四处可见的桥墩,该古廊桥桥墩展示了精美的石匠工艺。

蟠龙古樟

这棵种在河边古樟树,已多年,犹如一条龙盘在坡路上,人们经过都要弯腰低头。传说这棵树原来的长势并不是盘旋状的,年8月28日至30日,毛泽东就住在坡上的一幢普通民房里,离这棵樟树有10多米,从那时开始古樟树弯曲了树干,变得象一条龙盘旋在路上,当地人称之为蟠龙古樟。

革命体验活动

在大石门体验馆,陈列着一件件红军当年使用的各种生活必需品样本。一支支号角,一双双草鞋,一顶顶斗笠,整齐地排列在展示馆木栏上。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吹吹号角、穿上红军服和草鞋、戴上竹斗笠,体验红军当年的苦难岁月。在大石门展览馆里,红军当年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时留下的马刀、砍刀、红军剑等物件一一展出,诉说着当年红军革命战斗的艰辛和顽强,让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革命先辈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深切感受先辈们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革命生活用品展示

革命斗争刀具

听完红色故事,再来到村集体经营的红色小商店,挑选自己心仪的红色小物件。里面有挂件、笔筒、子弹壳坦克模型、怀表、书籍等,可以买给小孩,可以放在案前,时刻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红军艰苦奋斗精神,从而倍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美好时光。

红色小商店

大石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大石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展示馆相邻,在这里,我们的红色讲解员吴宏洁老人将向大家讲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大石门村开展革命活动时发生的故事。

大石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一起聆听红色讲解员讲述大石门革命活动

生机勃发的绿色产业

大石门村生态环境优美,青山环抱、绿树环绕,童子江从中间穿境而过。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绿色产业发展的好地方。该村党支部通过支部创“五强”,党员争“六星”,能人当“七员”,发展了富硒大米、蔬菜、鹰嘴桃、脐橙、瓜果采摘、油茶等绿色农业产业。

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鹰嘴桃基地

鹰嘴桃,果实大圆形,尾部长相像"鹰嘴",果个较大,单果重克到克,果面绿色,阳面有红晕,有茸毛,外形美观果肉绿红色,由内而外变红,肉质爽脆,果汁多,味甜,有蜜味。春天可以欣赏浪漫桃花,夏天采摘新鲜果实,浅浅尝上一口,满嘴甜蜜,心都要化了。

草莓采摘基地

瓜果采摘园于年10月建成,主要种植草莓。大家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待草莓成熟后,同家人、朋友一起体验草莓采摘乐趣。

脐橙园基地

十一月,已是赣南脐橙上市的时期。你看,那诱人的脐橙挂满了枝头。施农家肥,不催熟、不打蜡,酸甜适中,肉质脆嫩、风味浓郁,“橙”邀天下客,共享好“味”。

富硒大米加工厂

大石门村建立了富硒大米加工厂,在富硒土壤里生长的纯天然大米,属于功能农产品,富含硒元素,在保护血管、心脏,抗衰老、抗癌方面有着很好的功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大石门同时也是盛产茶油的地方。山茶油又叫做“东方的橄榄油”,其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在调节血脂、防止肥胖、保护心血管方面有奇效。

古色古香古村落

大石门还是一个古色韵味的村庄,村内古木参天,青砖翘瓦,文化底蕴深厚,环境清幽,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大石门村现存明清时期建筑13栋,古巷子3条,古街1条,古水井2个,古界墙1处,摩崖石刻1座,古廊桥桥墩5个,古排水系统1处,古银杏树1棵,古樟树1棵,古罗汉松1棵,古丹桂1棵,及多处石雕、木雕、灰雕等,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20处。

西晋摩崖石刻位于双溪乡大石门村口,双溪河与大坑溪河合口处之南。石刻高出水面约1.5米,文字面积约为1平方米左右,呈椭圆形似龟背,故名龟子背。刻有十四句四字诗一首,落款为西晋建兴二年(年)虞去虍书。内容为:

青山翠色,磊落葱茏;石漱浅浅,飞龙翩翩。

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曰灵龟;羲文是宗。

显千万世,申锡无穷;蔚起人文;有虞歌风。

猗欤胜地;于焉托踪。于建兴二年虞去虍书。

建兴二年即公元年。摩崖石刻碑文表现出很强的对人生的执着,深藏着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虞去虍”,指的是署名者姓吴。此石刻是我省发现最早的摩崖石刻之一,被江西省考古队称为:“江西第一碑”,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正卿第是吴姓宅地,其先祖吴民泰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年)授官位大理寺正卿(相当于现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掌审讯刑狱之事,其后裔为纪念先祖建造了“正卿第”。正卿第有门楼,院子平方米,前厅已倒,只剩下后厅,占地面积32.平方米。此建筑整体不完整,但其年代久远,人文气息浓厚,具有一定的价值。年,上犹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草纲木》称银杏为公孙树。因为本树的幼年期长,从小苗到开花结果,要二十年以上,四、五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所以祖父种树孙子才能采到果实,别名叫“公孙树”。又因种子白色,可供食用药用,又名“白果树”。大石门白果树相传是吴凤珠在明正德十二年随王阳明征剿畲族之乱,由广东带回种子,种在村里东园的,至今已多年。现在树已枝荣叶茂,树身五人难以围抱,大石门的老人喜欢在这里闲坐,孩童喜欢在这里玩耍,树荫之下,已是大石门的乐园。吴姓族人当中,有一部份当年去了台湾,每年这棵树结下的果子吴氏族人都会收藏好,寄往在台湾的族人,以解离乡之人的思乡之苦。

大石门村内有两条古驿道,一条为南宋时期的古驿道,另一条为明清时期的古驿道。前者主要靠近童子江,全长约3公里,另一条位于曾氏祠堂前。古驿道是当时上犹、寺下通往营前的唯一官道,为县内保留较完整的官道之一。而大石门村就为当时重要的一个驿站,转换站。据说当时驿道铺设要达到“雨天穿布鞋行走亦不湿鞋”的要求。古驿道内有两条历史街巷,分别是横巷里巷、曾屋前巷,将古村的建筑分隔成三排,三排中再以小巷相连。横巷里巷是古村主要的通道之一,以鹅软石铺地为主。位于丹桂园、朱氏祠堂、当铺等古建筑前,全长约米。曾屋前巷位于曾氏祠堂、古商铺等古建筑前,是明清时期的古驿道,全长约米。

大石门村是上犹县历史最久远的村落之一,承载了上犹县明、清历史的建筑特色和大量的传统地方文化,吴、曾两姓聚族而居,多年来恪守古训和界址,相敬如宾、和睦相处,在当今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有强大的正能量。

▍编辑:一杯橙汁|审核:橘子

▍来源:上犹发布

▍整理:赣南橙里橙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2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