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明代永乐皇帝(网易图)
明代永乐二年海康四进士
(原创)李龙
明万历《雷州府志·选举志》里面,欧阳保在论及雷州科举人才的培养时有一段这样的话:“洪、永间雷郡乡举,每科至十人九人,少亦五六人,率以为常。甲榜一科至四人,何其盛也。”这句话介绍了明代洪武、永乐年间,雷州府三县乡试、会试的基本情况。当时,考上举人的,每科达十人、九人,少的也有五、六人。有一年,一科甲榜考中进士的有四人之多。可见明代初年雷州地区科举人才的培养是相当重视和兴盛的。那么,这里说的一科甲榜考中进士的是哪科?那四名进士又是谁呢?他们的生平事迹如何?
其实,欧阳保所称的一科甲榜有四名进士的,指的是永乐二年(年)甲申科,该科进士为林文亨、黄本固、林现和吴谦。下文就是近来笔者对这四名进士所做的考识。
永乐二年登科录第三甲进士(超星图1)一、林文亨
林文亨(—?),雷州市南兴镇东林村人。南宋抗元先烈林萃夫之后裔。据《东林村林氏族谱》载,林翠萃夫为南宋进士。“当宋南渡,丞相文天祥荐授翰林学士。”(1),他与文天祥并肩抗元救国,后以身殉国。林萃夫的“长子曰林子震,官雷州教授。”因“遭元革命,不复归闽。”于是落籍雷州,“而为雷之鼻祖”。“自子震公始也,原住府城曲街,至知事讳才寿公,乃卜居东林。”(2)所以,林氏迁居东林村是从林才寿开始。林才寿是林氏东林村始祖。
林才寿卜居东林村是在明洪武年间。因为“明洪武编户”,雷州实行黄册制度,林才寿遂“立籍于(海康县)一都四图五甲。”自此瓜瓞绵绵,相继不绝。
据有关史籍记载,林文亨出生于元戊戍年(元至正十八年,年)九月十五日,卒于正统癸亥八年(即年二月二十日辰时),父亲林才寿,弟林文利,官主簿(参见《第八批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简介》)所以,林文亨生于书香之家。
东林村(小波图)林文亨自幼聪明灵活,勤奋好学。及长,博览群书。当时,大明皇朝建立不久,国家重学兴教,雷州地区人多向学,学风极好。永乐元年()癸未科,雷州三县学子参加广东乡试,考取举人的多达七人。他们是:林文亨(海康)、黄本固(海康)、林现(海康)、周荣、王文、吴文奎、吴谦(海康),林文亨在这科乡试中夺得举人第一名,称解元。雷州知府在雷城南关外为他立解元牌坊。万历《雷州府志》载:“解元坊,在南城外登云坊下,永乐癸未,为解元林文亨立。”永乐癸未,是永乐元年,即年,南关外登云坊,在南关外真武堂下(3)。
次年,这七名举人参加永乐二年(年)甲申科会试,其中林文亨与黄本固、林现、吴谦四人考取进士。一科同榜有四名进士,一时传为佳话。林文亨名列第三甲第名,也是当时海康四进士之一。
林文亨考中进士之后,步入仕途,历官户部员外郎(从六品)等。
在当户部员外郎期间,他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按照明代官制,户部其属有四:一曰总部,掌天下户口、田土、贡赋;二曰度支部,掌考校、赏赐;三曰金部,掌市舶、库藏、茶盐;四曰仓部,掌漕运、军储。员外郎为各司副职。户部事务繁重,林文亨勤敏有加。其为人、品德,也为时人所重。府志记载,他为官后,“性淳谨,无贵显态,乡间重之。”评价很高。
据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编的《粤诗人汇传》称,林文亨是明代广东籍一位诗人。黄佐《广东通志》说他“工诗文,不苟作。尤同年、同邑林现者,为兴化县丞,退不求利达,文亨为之《还乡诗》,盖重其人也。”(4)
林文亨亦工书法。《中国美术家大辞典》载:“林文亨,明代书法家。广东海康人,永乐二年()甲戌科进士,以书法见称。”
正统八年(年)年二月二十日辰时,林文亨病逝。他去世后,身葬不详。后招魂入墓,葬于雷州市南兴镇山内村林高山。民国二十六年《海康县续志》载:“明乡贤部郎林文亨墓,在县南林高山岭。”
林文亨去世后,入祀雷州府乡贤祠,配享千秋。他的事迹载入《大明一统志》、《万姓统宗》、《广东通志》、《雷州府志》、《海康县志》等。
林文亨妻子黄氏,生子凤鸣,凤鸣之后,世系失详。
郭棐《粤大记·黄本固》(超星图2)二、黄本固
黄本固(—),字宁区,海康县白沙社(今雷州市白沙镇)白沙村人,洪武十七年(年)出生。
父亲黄惟经,岁贡生,任学正。长兄黄本立,州庠生。次兄黄本绍,州庠生。胞妹黄娣,配浙江监察御史何炫烨(进士)。因此,黄本固也是生于一个书香之家。
黄本固“少笃学穷理”,幼年时期好学勤奋。永乐元年,黄本固十九岁,由廪生中举人。次年(永乐二年,年)联捷进士。居第三甲第72名。翌年,荐任休宁知县。他不到20岁就高中举人,20岁考中进士,21岁就任知县,他的聪明自不待说,就是个人的能力超强也很值得称道。
永乐二年登科录第三甲进士(超星图3)黄本固在休宁知县三年任內,持亷秉公,劝农桑,兴学育才,政声赫然。任满后,知广西马平县(今柳州市)。《马平县志》载:知县“黄本固,海康县人,永乐中任”(5)。
在担任马平知县期间,黄本固更加勤政廉政,秉公办案。他常以“人命关天,笔下冤魂”作为座右铭来鞭策自己。有一次他身临监狱检查,有很多犯人跪下喊冤,于是他连夜查阅案卷,理清长年累积的案情,纠正了不少冤案,县民称他为“再生父母”(6)。
由于黄本固“莅政清介”,性嫉恶,对内珰冯太监盘剥、欺压百姓极端不满、于是劾奏朝廷,反为其所构,被“削籍还民”(7)。马平县老百姓对其深表同情,黄本固削籍返家还乡时县民挑选30名年轻力壮的青年一直护送他回故乡。
明仁宗洪熙元年(年),朱高炽皇帝即位,海南琼山人唐舟被大臣推荐任监察御史。刚上任,就“疏论内侍陷黄本固等数事”。唐舟,字汝济,永乐甲申进士。曾任新建知县、江西佥事、监察御史等职。此人政尚简易,好打抱不平。此次为被宦官陷害的黄本固等人辩护,“疏其无辜”,在朝廷引起很大的反响,“士论韪(对)之”,黄本固遭诬得以辩白。
焦竑《国朝献徵录·唐舟》(超星图4)不久,黄本固再次被起用。可惜“中途疾作”而归,卒于家,享年52岁。去世后,诰封“文林郎”,祀乡贤。
黄本固去世后,葬于柑芣山。《广东通志·古迹略》称:“乡贤黄本固墓,在柑芣山,距郡城四十里。”
黄本固为文简练。曾经为其妹夫、浙江按察御史、进士何玄烨撰《御史先生墓铭》,介绍何炫烨生平事迹。
黄本固擅长书法,犹以正楷闻名。《中国美术家大词典》载:“黄本固,广东海康人,明永乐二年(年)甲申科进士。公书法,以楷书名。”(8)。
永乐二年第三甲进士(超星图5)三、林现
林现,广东海康人,此人笃志好学,过目成诵,博闻强记。永乐元年()癸未科举人,永乐二年(年)甲申科进士,居第三甲第名。
此后步入仕途,任福建省兴化县丞。因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故不求宦达,退而返家。与本邑同科进士林文亨交好,为林文亨所重。郭棐《粤大记》载:“林文亨工诗文,不苟作,尤同年同邑林现者,为兴化县丞。退不求利达,文亨为之《还乡诗》,盖重其人也。”(黄佐《广东通志》、《粤大记·下》)可知两人的交谊。
林现返家后,好学修文,至死不倦,终于家。
四、吴谦
吴谦,广东海康人。少而励志向学,就读于徐闻县学,学业优异。万历《雷州府志·选举志》是这样记载的:进士吴谦,“徐闻学,海康人”。但查康熙与嘉庆《海康县志》、民国《海康县续志》海康县进士名录,并没有吴谦之名,嘉庆《雷州府志》记作徐闻人:进士“吴谦,徐闻人,上犹知县。”吴谦究竟是海康人还是徐闻人?
笔者认为,海康、徐闻两地行政区划经常变动。如英利上圩属于海康县,英利下圩(英霞圩)属于徐闻县。只要从英利上圩搬到英利下圩,即从海康搬到徐闻;或者吴谦因其他生活需要,跟随家人从海康到徐闻生活,就读徐闻县学,也是有可能的。笔者依遵万历《雷州府志》,即吴谦是海康人,即今雷州市人。因为这是关于吴谦籍贯的最早记载。
永乐元年()癸未科,他参加此科考试,中举人。永乐二年(年),他参加甲申科会试,获第三甲第名进士。
吴谦考上进士后,“任上犹知县”。康熙《上犹县志》载,明代上犹知县八位,其中第七位为吴谦。上犹县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部,赣江上游。该县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有“茶叶之乡”的美誉。
吴谦在上犹做知县期间重学兴教,有益于地方。他与当地乡绅胡玉谦发动绅民在南山募捐文兴塔。此塔高约17.5m,外边长2.62米,对角线长3.36米,呈六角,高七层,楼阁式砖石结构,砖叠涩出沿,因呈黑褐色,故称“黑塔”。建此塔旨在蔚起人文,促进本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9)。为今所发现的雷州人在外地建塔最早的一个人(参见钟大生《徐闻职官文化》)。又有《福建通志》载,宣德年间,闽县知县为吴谦。疑为吴谦在福建的第二任。
何强在《牌坊是什么?这段秘史很多徐闻人都不知道》一文称,吴谦还任过山西道御史,徐闻城北门的“进士坊”就是为吴谦所立,未知有何依据,附记于此。
另据嘉庆《海康县志》称,(明永乐)二年甲申会试,海康除了林文亨、黄本固、林现、吴谦四人中进士外,还有何聘一人。前志未载,据《通志》增入。但陈景棻在《海康县续志·前事志》考证后认为,此人可能是误记:“按:何聘一名,阮《通志》不载,前志未知果何依据。且历查元代及洪武、建文各朝乡举,俱无此名。乡试既未中式,更何由获选于会试乎?此处疑有误点。”(10)应是误记。
《明代科举录选刊》(网络图片)注释:
(1)顺治十八年林日烜《林氏族谱序》;
(2)道光十九年林绍益《林氏族谱序》;
(3)《雷州府志·卷之八·建置志》;
(4)黄佐《广东通志》、郭棐《粤大记下》;
(5)乾隆《马平县志》;
(6)参见吴茂信、何天杰主编《雷州名贤·黄本固(蔡庭编写)》第58页,
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7)《永乐实录》、《钦定大清一统志》;
(8)赵禄祥主编《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下)》第页,年北京出版社;
(9)光绪《上犹县志·古迹》;
(10)《海康县续志·前事志》。
按: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皇帝。他雄才大略,五征漠北、派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等。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杰出才能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