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6.html
好消息
河长制工作
上犹县获评国家级荣誉啦
啥大奖呢
话不多说
来看看获奖文件
日前,国家水利部办公厅农林水利气象工会下发了《关于”助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长江“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年度竞赛考核评比结果的通报》。其中,在《长江经济带建设最美河流湖泊劳动和技能竞赛表彰通报名单》中,上犹县作为全省三个单位之一、全市唯一一个单位,获评”全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单位“。
据了解,这是上犹县河长制工作继年全省考核第一名,年再度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殊荣!
上犹县位于赣州市西部,地处赣江支流章江源头,是江西省西南边陲的重要生态屏障。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6镇8乡、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总人口32万。境内有大小水库28座、大小河流条,目前全县出入境界河断面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均为II类,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评价达标率%,小(二)型以上水库水质均达到III类以上。年,上犹县在全省市县河长制工作考核中评为“优秀”,列全省第一。
阳明湖
山为一域之骨,水为一域之魂。近年来,上犹县以保护“一江清水”为目标,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河(湖)长制工作的统一部署,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六大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河(湖)长制+”模式,将河(湖)长制工作与脱贫攻坚、流域治理、全域旅游相结合,有力推进了水生态的系统治理与保护,绘就了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上犹县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创新三种模式,推动三个升级”。
一、创新“河(湖)长制+脱贫攻坚”模式,推动河(湖)长制工作由“群防群治”向“共建共享”升级
在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过程中,上犹县在引导全民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吸纳贫困群众参与河湖水库巡查管理、不断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使水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共融共赢。
一是引导全民广泛参与,形成群防群治格局。要使河(湖)长制常态长效,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增强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为此,我们一方面着力健全河湖管护责任网络,在全县28座大小水库、35条主要河流中,设立县、乡、村河(湖)长名,其中县级10人、乡级人、村级人,并在河湖显要位置设立河长公示牌,公布河段范围、姓名职务、职责和联系方式。另一方面,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聘请了“民间河长”14名、“企业河长”13名、河湖管护社会监督员31名,聘请了21名水库安全管理员、名堤防安全管理员。通过引导社会群众自觉成为河湖管护的践行者、监督员和宣传员,推动社会公众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更有效推进了河(湖)长制工作由“河长主治”向“群防群治”拓展,促进河湖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行为自觉。
南河湖
二是开发生态扶贫专岗,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在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的过程中,上犹县还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聘请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责任意识较强的贫困群众作为河道水库协管员,负责每日开展河道水库巡查、卫生监督保洁等工作。近两年来,全县累计创新开发“八员三工一干”等生态扶贫就业专岗个,用于安置难以输送到企业就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其中包括名河道水库管理员、名生态环境监察员、名山林防火护林员、名地质灾害安全员、名卫生监督保洁工等,每人每月给予元至1元不等的误工补贴。这种做法不仅直接带动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还通过发挥这支生态扶贫就业专岗队伍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河(湖)长制工作的开展。
三是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助力脱贫攻坚硬战。河湖管得好,首先必须建得好。在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中,上犹县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促河湖软硬环境同步提升。近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3.45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农田水利高效节水项目、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塘整治等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比如,累计投入.41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建设,全面实现了脱贫攻坚“%农户饮水安全,有水质、水量达标的自来水、家用井水或山泉水”的要求;完成了16座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亩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但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为保护水系、改善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创新“河(湖)长制+流域治理”模式,推动河(湖)长制工作由“河湖整治”向“生态共治”升级
为保护好“一江清水”,上犹县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以“三清洁、三整治”(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河道整治、林业整治、渔业整治)为抓手,坚持治山、治水、治污“三治同步”,使生态环境得到全方位综合保护。
仙人湖
一是坚持“治河理水”,优化水环境。大力实施“清河行动”,对河道内乱倾乱倒、乱搭乱建、乱采滥挖、非法设置入河排污口等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年以来共立案查处了23起涉河违法案件。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河道疏通、防洪工程等水利项目建设,年以来综合治理河道86公里。重点抓好生态湖泊治理,累计投入3亿多元资金对阳明湖、南河湖、仙人湖等县内主要库区连续实施了三轮渔业整治工作,周边的污染企业全部关停,34家水上餐馆、多户渔民全部搬迁转产上岸,水上渔棚、网箱网具全部清理拆除。对原景区30艘不达标游船进行收购并升级改造,大大减少了河湖养殖、水上餐饮及机动渔船油污对水体的污染。每年投入多万元在主要库区、河流实施“人放天养、增殖放流”活动,并设立了“上犹江”特种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依法打击非法捕鱼、电鱼、毒鱼等行为,有力保护了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强了水体自净能力。
二是坚持“治污净水”,防治水污染。大力完善环保设施,推进污水、垃圾治理,建成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和2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4个乡(镇)全部建设了村庄污水集中处理示范点,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1.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污水处理率均达%。投入近万元改造升级农村环卫设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提前两年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今年以来关停拆除养殖场(户)家,拆除栏舍面积10.3万平方米,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90%。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县已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95万亩,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50.62万亩,建设户用沼气2万多座。严格控制“三高”产业新增产能项目,积极运用节能环保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近三年关闭和搬迁了13家污染企业、停产整顿32家,拒绝了多个对环境有破坏或污染的产业项目。全面贯彻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水环境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源地水质状况,并由环保、水利、畜牧、水保等职能部门组建联合执法队伍,实行常态化监管执法。仅今年一年,便查处了涉水、环保、渔业、畜牧等环境违法行为多起。
三是坚持“治山保水”,修复水生态。上犹县抢抓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大好政策机遇,将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等各要素作为载体,用好中央奖补资金和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全面推进森林质量提升、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项目,着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年以来,累计投入2.66亿元用于实施山水林田湖草工程项目,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6.8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特别是精心探索出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园村模式”,通过突出做好治山、治水、治污“三治同步”和治山保水、疏河理水、产业护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五水共建”,实现了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水保文化宣传、乡村旅游发展、群众福祉提升的深度融合。上犹县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成为江西省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年全国水土保持现场工作会在赣州市召开,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上犹县园村清洁小流域。
乡村河道
三、创新“河(湖)长制+全域旅游”模式,推动河(湖)长制工作由“水系治理”向“全域美化”升级
上犹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在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中,坚持“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努力将湖、河、渠、溪、塘等水系治理向全流域美化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水系治理与全域旅游和谐共融之路。
一是呵护“青山绿水”,让生态更优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坚持“全域资源、全面规划、全境打造、全民保护”,生态保护与建设指标纳入了全县主要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列入干部选拔任用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坚持落实主体生态功能区空间管制措施,先后完成了《上犹生态县建设规划》《上犹县主体功能区规划》等重大生态规划编制,全县所有乡(镇)均完成生态建设规划。按要求完成了35条河湖名录编制及10条河流、3个湖泊的“一河(湖)一策”编制。划定县辖区生态保护红线.15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1.98%。把库区流域大部分山林列入国家防护林、公益林范围,全县划定生态公益林面积55.15万亩、天然林停伐管护面积23.1万亩,林木绿化率达81.7%,先后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省级森林城市”。广泛开展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先后创建生态乡(镇)10个、生态村56个,荣获“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工程试点县、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县”等称号。
山谷溪水
二是注重“显山露水”,让城乡更宜居。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将生态保护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有效衔接,把生态功能区纳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的重点范围,禁止城乡建设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县城规划建设注重“显山露水”,突出“生态、宜居、休闲、文明”主题。比如,将城市防洪堤、排水排污管网和游步道整合在一起,建设了全长约9公里的城市生活“慢道”系统,并对“一江两岸”沿线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和绿化亮化提升,布局建设亲水公园、小游园广场、户外健身广场、水上运动观景台等“城市会客厅”,打造了具有山水城市特质的宜人风光,上犹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农村规划建设遵循“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突出山水特质、生态特质和客家人文风貌,通过深入推进“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了一批美丽示范户庭院、美丽示范村庄、美丽示范乡(镇),获评“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三是用活“美山秀水”,让景色更靓丽。近年来,上犹县通过实施河(湖)长制工作等一系列生态文明保护和修复措施,成为赣粤湘三省交界处保存完好、融山水为一体的最大生态功能区,生态优势日益凸显。“一江清水秀美,两岸青山滴翠”,宜人风光带来了旅游发展热潮。比如,先后投入多万元对中稍河、梅水河、九曲河等上犹江一级支流的20多公里河道岸线进行综合整治。投入万元在南河湖畔开展了水生态修复退田还湖、生态护坡、沿岸绿化和农村生活污水综合防治工程。特别是在上犹江陡水流域,整合各类资金3.5个亿,撬动社会资本35亿打造生态休闲度假“百里长廊”,引进落户了天沐温泉、南湖国际垂钓基地、爱琴湖(南湖)文化旅游度假村等13个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实现了水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进。目前,全县已形成以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
燕子岩
实施河(湖)长制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重要要求的具体行动,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重要举措。通过三年的工作实践,上犹县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蔚然成风,水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县域生态优势持续巩固,人民群众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上犹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飞龙
审核:陈源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