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日,是江西省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开办的日子。这一天,有着16年教龄的蒙芳面对这样52张面孔:迎面而来的学生有坐轮椅的、朝她吐口水的、不会说话的、多动的……蒙芳心想,“天呐,该怎么教啊?”年出生的蒙芳曾是语文教师、教导主任、村小校长,创办这所特教学校前,她已是上犹县第二小学最年轻的副校长。年,县里开始筹办特殊教育学校,希望蒙芳能出任校长。蒙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不同的岗位我都经历过了,当时就是想挑战不可能”。拓荒在特殊教育领域,普通师范专业毕业的蒙芳是“门外汉”。建校筹备时,朋友都不看好她的发展前景,那时特教学校还没被社会认可,不少人觉得去特教学校工作就像去福利院照看残疾孩子,不会有教学压力,但蒙芳知道这其中的艰难。当时,学校的附属工程仍在建设中,蒙芳第一次跟包工头打交道、盯工程进度;为尽快拿到学校开办所需的资产评估报告,她一个上午来回跑了5趟事务所;采购学校硬件,蒙芳做预算,货比三家,和对方砍价。“第一年,招两个老师只来了1个;第二年,招3个来了两个。”她找到教育局,翻看了全县教师的花名册,给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逐一打电话动员。县教育局也“特事特办”,乡镇教师来特教学校任教,只需递交申请,不用参加考试。即便这样,5名教师也只来了两名。后来,校长、教师共8人开校办学。蒙芳向县残联要了适龄儿童名单,还去了普通学校摸底,逐一电话告知家长特教学校开办了,希望他们能送孩子来学校上学。有家长接到电话后生气地质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信息的?我的孩子为什么要送到你这儿来?”“他们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也还不了解我们特教学校。”蒙芳意识到,要改变大众观念,自己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规模,最后只招了52名学生,分别进入低、中、高3个年级就读。学校开办之初,硬件设施薄弱,校园文化更像一张白纸。蒙芳领着教师们一连几天,一锄一镐地去校门口的小山坡挖土,再运回学校填进花圃里,种上茶苗。一台特殊的晚会更棘手的是资金难题。她想到办一场晚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不管认不认识,蒙芳一家家上门邀请,“我们前后跑了一个多月,对于机关单位,我是一定要见到主要领导的”。年5月18日,是学校开办后迎来的首个全国助残日。这晚,上犹县茗馨广场舞台周围全是观众,包括多名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关负责人、工作人员,都伸长脖子望向舞台。手指操、舞蹈、情景剧……8名教师、52名学生用一学期精心准备了7个节目,师生都是第一次登台表演。从舞台效果上看,这场演出算不上完美。手指操表演中,孩子们常常找不到自己的站位,蒙芳干脆就让他们搬桌子、凳子,坐在那儿表演;即便排练了很多次,孩子们的舞蹈动作也做不到整齐划一。晚会的反响却异常热烈,该校筹得8万余元爱心捐款并全部投入到学校的设施建设。此后,每年全国助残日,学校都坚持举办公益演出,邀请爱心企业、个人等来现场观看。通过晚会,蒙芳想告诉当地的所有人,“这群特殊的孩子除了可以上台表演,还能做很多事,他们也是有用之才”。9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到了余万元的捐资捐物,建起了风雨连廊、录播教室、食育工作坊、酒店情景室等,更好满足了特校学生教育教学、特长发展、康复训练及职业培训的需要。怎么办特教校为尽快找到一条专业化、特色化的办学路子,蒙芳把全校教师都派出去参加培训学习。教师们回来后对她感叹,哪所学校的硬件设施多么高大上、职业教育发展得多么好、教师课上得多么专业等,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或许是老师们太过年轻,没能站在学校层面思考问题。”蒙芳决定自己去学。两年里,她到过洛阳、乐山、厦门、南京等地,哪里有相关的讲座、培训,她就往哪里跑。一次讲座上,蒙芳向专家倾诉了自己的困惑,专家听后对她说:“你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很多学校都曾经面临过。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基于你现有的条件,做你可以做的事。”回校后,蒙芳尝试和焦虑和解,她不再频繁外出,而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