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中的五岭,是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及周围的群山,位于赣、湘、粤、桂四省边境,东西走向。五岭在湘赣分界线上与南北走向的罗霄山脉交汇,形成一个江南特有的高山台地,就是湖南省桂东县。这里平均海拔米,是湖南平均海拔最高的县,拥有海拔至1米的山峰座,1米以上的高山22座,素有湖南“青藏高原”之称。
“奇山异水,极天作地生之巧,藏匿深山。”清代同治五年(年)修订的《桂东县志》记载,自汉以来,桂东名人罕至,且分县既晚,登其地记其人的文物宛如吉光片羽。清代邑令傅鹏飞在赴该县上任途中发现:“桂东处楚南边徼,万山环拱,层峦叠嶂,四方所通径路皆崎岖诘屈,人不能并足,马不能旋蹄。”
开化桂东,成为宋元明清上下几百余年的艰巨工程。崇山峻岭中,连通湘赣粤三省的悠悠古道,有些路途甚至被叹“险于蜀道”。
八面山古道
笔者时常往返于桂东至郴州,乃至长沙、杭州、北京之间,坐汽车走国道以及省道,与古代桂东连接州府的古道走向基本相同。一条条穿越历史的古道与现代的公路时而并行、时而交错,族里长辈送行时吟唱的路谣也一直萦绕在耳际。
“一十高龙仙,二十牛屎出窑烟,三十槽里穿山过,四十青广一线天,五十龙渣水淼淼,六十猫公上到天,七十恩龙树下歇,八十牌坊在路边,九十枫树逗一逗,松松爽爽到庙前。”这是明清时期先民们用桂东县三洞到兴宁彭公庙(今资兴市彭市乡)沿途标志性景观编唱的歌谣,一方面用来标记古道路程,另一方面边走边哼可以缓解长途跋涉的无聊和孤寂。
由此可见,千百年来,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桂东百姓面前,难以翻越,且又必须越过去,才能通往外界。
在宋代以前,桂东非县,秦为长沙郡郴县地,汉属桂阳郡郴县地。南宋嘉定四年(年)安抚使曹彦约向朝廷请划桂阳县(今汝城县)宜城、零陵二乡为桂东县。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放在清代以前的数百年间,估计要变成“要想开化桂东,先修路”。
北宋庆历六年(年),著名理学家、《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由郴县县令调任桂阳县令,走的就是古代郴州经兴宁(今资兴市)桂东八面山通往桂阳县的官道。八面山古道险峻雄奇,民谣唱道:“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从清代乾隆八年(年)郴州知州胡星撰《修八面山路记》中,也可以证实在八面山古道上周敦颐人困马乏,走得相当辛苦。
“南楚多山,衡岳称最,此外名不登于顶,路有难于蜀道者如郴属宁桂之交八面山是也。”胡星知州觉得耳闻不如一见,他趁编甲(编联保甲)巡历桂东山川,结果大失所望,只见“八面山重峦叠嶂,密林深谷藓苔滑,轻藤蔓牵衣,上陟近天,下临入地,行者顶踵相接,不觉目眩心惊,喟然叹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岂有异耶’”。
清代桂东邑贡黄体文在《八面山樵歌》中写下:“人行要低头,马行要下鞍,一线猿猱路,险于蜀道难。磨斧刃如霜,举足踏烟雾,砍得珊瑚枝,仙人不知处。”桂东邑庠郭方城在《过八面山》诗中记录的同样是心惊胆跳:“下临幽涧上凌空,飞栈悬从险处通。谁道行人行不得,鹧鸪啼破夕阳红。”
胡星回到州府就召集诸属吏谋划,要重修八面山古道,并倡议捐出俸薪,各属欣然相从,州内的永兴、宜章、桂阳(今汝城)等相邻县令均捐清俸若干。桂东县令就召集工匠“率作与事,披荆伐石,务求宽稳,移置递以增烟火,造客房以便憩息”。告竣后,“往来士民莫不称便”。
爱好摄影的桂东县原副县长黄维意,近年来数次徒步八面山古道采风。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险”字:“石头修砌的古道,五六十公分宽,最宽处也就是1米左右。”
笔者登上八面山古道,汗流浃背,脚似铅重,不过无限风光在险峰。
桂东幅员广袤余公里,山圆似帐,沟道如梳,舟楫不通,无商贾辐辏,非通都大邑。州府、县衙就把修路架桥建亭看作是行善积德的大好事,予以褒扬,《桂东县志》中有不少邑庠捐资修路的记载。
清代桂东邑令洪钟在《太平路记》中就咏诵了清初该县一位“愚公”黄春建带领子孙捐款修路的事迹。其子承父志,带着孙子继续修路,并嘱咐子孙说:“斯志也,吾祖始之吾父继之均未能,吾善随厥志。”
如今国道炎陵县至桂东县九曲十八弯的耕熟岭路段,在清代叫更缩岭。据清代庶吉士陈梦元《更缩岭路记》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年),陈梦元来桂东翻越酃县(今炎陵县)之更缩岭,憩息林隈,行人相与谓旧路由九隥岭,与八面山一样高峻险绝。三个名叫继尧、尊甫、永翁的老人,继先人志率众在万山从岩中,“斩木洗石避高就下舍迂出直更缩之,方得坦捷”。此后,邑绅黄清又捐千金续修更缩岭,并置近路旁山岭广植树木以防崩塌,把山领租税作为历年修路经费。
犹桂古道
“吾邑计里建亭,亭故有司茶者,时其烦渴而为之。”从清代桂东恩贡郭大基《募东苍垇凉亭施茶引》可以看出,古道上往往五里一小、十里一大设置茶亭(凉)、客栈供挑夫或士民们歇脚、休憩,相当于现在高速公路沿线的服务区。郭大基在这份施茶倡议书中说:“独东苍垇一亭巍然,行者喘息相属如涸辙之鲋,求一勺而不可得。告诸君汲西江之水、扬东海之波让渴者甘饮。”
东苍垇凉亭像湘赣粤古道上百余座凉亭一样,早已灰飞烟灭,回归到山野的寂静中。飞霞亭是桂东县现存屈指可数的凉亭之一,位于湘赣两省三县上犹至桂东古道(简称犹桂古道),石墙上爬满了橙色苔藓,岁月的印痕依稀可见。两座拱型亭门构成一道时光隧道,让我们重见驴马商队与往来黎民。
江西方志馆史料记载,唐宋时期,赣州处在中原通往南越的交通要衢,至吉州(今吉安)里(唐制,下同);至湖南郴州里。元、明时期,前来朝贡和通商的30多个东南亚和欧洲国家的使臣客商,多取道大庾岭路进入中原,赣州商贾如云、万足践履。其中,赣州就有一条犹桂古道,西北经上犹县营前、鹅形等地,入桂东县计90公里。
罗霄山脉是湘赣两省的分界山,也是湘江、赣江的分水岭。唐宋以来,地处罗霄山东部的江西承接了大量中原和江南移民,人地矛盾突出后就不断向邻近地区移民,湖南首当其冲。罗霄山脉的山谷盆地成为江西移民西迁湖南的主要途径。
据《桂东县志》记载,清代顺治四年(年)粤东贼寇盘踞该县万阳山(今万洋山)五载,至顺治十年(年)剿平。仅存罗科、李青、何世济、周台等63丁茕茕孑遗,邑令汪震元广招流黎甫聚,后经继任的邑令张希召、朱霞等叠加抚绥增至户、男妇口。到同治五年(年),桂东有男妇大小644丁口。
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介绍,走在罗霄山脉西麓的湖南境内,听到最多的不是湖南话,而是江西话或客家话,这是历代江西移民湖南的结果。至今仍有许多湖南人每年去江西寻根祭祖,并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笔者小时候逢年过节从长辈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哪天去江西”。
比如,桂东李氏始祖李荣门也是江西移民之一。据《桂东县志》记载,李荣门(江西吉水人)是宋末棣文丞相麾下勅司阃外提领,因宋亡自濠州(今安徽凤阳)迁入桂东隐居,是该县两个义行代表人物之一,其后代至今繁衍生息四十余代数千人。
“桂东文风于郴属旧称为盛,宋元两代文献莫考,明以后登贤书者相继不绝,知士达人多。”该县志记载,黄攀龙是桂东知名乡贤之一。清代康熙三年(年),武昌黄鹤楼毁于大火,湖广总督张长庚、巡抚刘兆骐重建黄鹤楼。到了年黄鹤楼临江汉势倾,黄攀龙精于攻木,被时任湖广总督蔡毓荣召集补葺黄鹤楼。黄攀龙牮整如旧,减费万计,人皆神之,名声震汉。
桂东“虎”道
自桂东城往南行走15公里,就到了湘赣交界的铁山。山中出产铁砂闻名两省,犹桂古道穿越铁山,麻石斑驳,古树参天,云雾缭绕,拾级而上,直扑山巅,一脚跨两省,方圆几十公里无人烟,万一跃出豺狼虎豹怎么办?一阵山风呼啸,林海涛声不绝,让人不寒而栗。因为笔者依稀记得童年时期,家里的长辈吓唬顽皮的孩子就说:“不听话,晚上关在门外,喂老虎!”
当地向导、铁山脚下80多岁的老人黄有声看出笔者一行人紧张的神情,到飞霞亭休憩时,叫大家打开水壸,先喝口热水压压惊。然后,老人打开话匣子,讲述了古道上野兽频出,先辈们与野兽、土匪斗智斗勇的惊心动魄场面。
《二十四孝》之二十记载,晋代杨香扼虎救父。清代《桂东县志》记载,该县有犀、獭、狐、虎、豺、狼、猿等野兽。县邑贡生黄体文写有打虎“猛将”《黄回传》。在明代鼎革初,桂东邑深受山贼土匪之害,房舍荒废,深林杂菁,时多虎豹。黄回随父亲和叔叔走到一个叫黎家洞的地方,忽然大风起,山麓林木皆振,老虎攫其父及叔。14岁的黄回奋力前救,并与老虎格斗,虎负痛舍二人跳跃逃跑。
不久,其叔受虎伤不治身亡。他决定入山寻药救父,遇见一位老人说:“虎伤人未有不死者,孺子年少欲报虎焉,能制虎命且得药。”老人为黄回的真诚感动,教其搏虎之法,传其技并予药医其父。黄回“习其法,径入虎穴,遇瞎虎回击之。虎怒咆哮山谷皆震,直扑黄回。黄回出其右,抑其项,急击之毙,其爪掀地深尺许……”事毕,黄回欲谢老人,却不见其踪。
据县志记载,黄回70岁卒,计毙99虎。桂东邑自此无虎患。这个“打虎”高手外貌魁梧,与人交往诚朴恭顺。黄回卒时,以技授子侄,命继其志。后来,兴宁(今资兴市)境内患虎,聘以往日杀数虎,患亦息。兴宁人曰:“是黄回孝勇之遗也。”
当时桂东、兴宁两县的虎灾有多严重,我们还可以从清代同治十二年(年)《兴宁县志》中窥见一斑。“日闭门,途绝往来。虎入城市伤人以百计。”明末清初兴宁邑内虎患成灾,先后用来登记被老虎毒害的有名有姓者记事簿高达二尺。
桂东山恋亘白缭青,“虎患”伤人为邑内小事,山贼匪寇之患,则是明清朝廷的心腹大患。明初桂东邑令胡视远记载:“元明之际,伪汉及元游兵剽掠无常,邑人结寨相保。”明代永乐间广东流贼寇县,邑遭其难。崇祯十六年(年)桂东又起战火,邑令母崇正率兵民守城,城破被擒不屈而死。清代邑增生何宗河作《吊母公》诗云:“半里孤城四野空,提戈巷战气生风。魂归蜀道家何在,血染沤江不穷到。”清代康熙十三年(年)吴三桂攻陷衡州(今衡阳)郴属,派索粮夫,民不聊生。
当地现存的一大部分明清诗词也是围绕剿匪平贼主题。比如,浙江余姚人王守仁《杨同寄桂东县令余达二首》写道“处处山田尽入輂,可怜黎庶半无家。兴师只为民痍甚,陟险宁辞鸟道斜……”陈言《八面山一首》曰:“仗节平临虎豹关,旌旗摇曳万重山。谁云八面能夸敌,自信千夫迥莫攀……”
万年鸟道
出飞霞亭,沿着犹桂古道步行两三公里,就到了鸟岭脚、鸟垅。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与鸟类密切相关的高山隘口,湘赣两省的森林防火线(省界)沿着山脊像巨蟒般延绵起伏,万年候鸟迁徙路线就从此越山川而过。
桂东这条万年鸟道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被国内媒体和专家学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