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州西部的崇山峻岭和茫茫林海间,有一条美丽富饶的江自西向东流淌,犹如一条迎风飘舞的玉带,又如一条蜿蜒起伏的巨龙,那就是养育了30多万上犹客家儿女的母亲河——上犹江。
上犹江从云雾缥缈的罗霄山脉蜿蜒而来,她是长江流域赣江水系的一大支流,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落差米。她的美丽多情,她的百转千回,她的浓雾碧水,令古今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动情、为之倾倒、为之吟唱。
公元年,被贬惠州赴任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途径赣州,在隐居赣州通天岩的上犹名士阳孝本的陪同下,乘舟穿行于上犹江的九十九道弯,面对“一江溪水载舟归,犹水映得晚霞翠”的胜景,情不自禁地赋诗赞叹:“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从此,婀娜多姿的上犹江又多了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九十九曲水”。
一
如今的上犹江上已拦坝建起了五个大电站,因而形成了五大湖泊——罗边湖(罗边电站)、仙人湖(仙人陂电站)、清湖(南河电站)、陡水湖(上犹江电站)和龙潭湖(龙潭电站)。上犹江就像一根银线穿起五颗明珠,形成了"一线穿五珠、一江连五湖"的壮美景观。
在这五湖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陡水湖。陡水湖是国家4A级景区,水域面积达万平方米,蓄水量8亿多立方米,森林面积34万亩。湖面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形成湖岸线长公里、湖湾个、湖心岛42个,湖面开阔处纵横达米以上,视野宽广、波平如镜。狭窄处不足10米,仅容一舟通行。
远眺陡水湖,但见湖水环抱群山,叠山倒映湖中,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近看湖水如绸如缎、恬静无痕,偶尔风生斜波、漪涟万顷、袭人芳心。
为优化陡水湖生态环境,国家将陡水湖两岸2.5公里内的山地共亩全部收为国有,实行移民动迁、封山育林,较好地保护了生态资源。由于几十年的封山育林,陡水湖两岸保存着良好的针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四季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特别是处于陡水湖深处的赣南树木园,被称为中亚热带植物王国,是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馆,现岛上栽有多种木本植物,采集有近万份植物标本,生长着52种世界珍稀濒危的保护植物,形成了专门的松杉竹林、八角林、芳香樟林,建立了桃花岛、李花岛等。整个树木园青翠蔽日、花艳溢香,在这里可呼吸到高浓度负氧离子的清净空气,享受到天然的“森林浴”。
造就陡水湖秀丽风光的正是被誉为“新中国水电人才摇篮”“华中水电一枝花”“江西水电之母”的上犹江水电站。上犹江水电站是新中国第一座坝内式厂房电站,江西第一座大型电站。它见证了中苏的友谊,承载着一段新中国奋发图强加快现代化的历史。它用坚实的大坝托起高峡出平湖的美景,它用强劲的电流照亮赣南大地的城市和乡村。
年初为解决赣南钨矿用电的迫切需要,经中央批准,将上犹江水电工程列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项目。年3月电站正式开工,年11月机组发电,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在深山峡谷建成了一座坝高67.5m、装机容量6万千瓦的坝内式厂房水电站。年4月,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国家即收回建设上犹江水力枢纽工程的全部投资。上犹江水电站以其优秀的技术、优良的质量、优异的速度成为“一五”期间众多投产的水电站中的佼佼者,在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树立了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不仅如此,上犹江水电厂在建设过程中培养了40个工种名技术力量,而自年建成发电以来,已累计向全国各地输送人才多人,从上犹江水电厂走出去的技术人才遍布天山南北、长江之滨、黄山脚下、岭南粤北、赣江两岸,为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
上犹江上不仅矗立着一座座具有经济效益的水电站,而且还蕴藏着一座座富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名村古镇。位于上犹县梅水乡的园村被誉为“赣南茶叶第一村”“客家门匾第一村”。园村人种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由于园村山岭雾霭长年不绝,一缕缕兰花桂花的清香注入茶树的骨髓。境内群山绵延,千亩茶海生机勃勃,林峦攒秀,九曲河蜿蜒曲折,溪水恬静无痕、翠绿清澈。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在那时,“园村绿茶”在赣南茶市就已经颇有名声。如今,无论是产茶数量,还是茶叶品质,园村都无愧于“赣南茶叶第一村”的响亮名头。
客家门匾作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种客家民间文化艺术,在赣南客家民居建筑上十分流行。园村的客家门匾尤其多样而集中,被列入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村不论上屋下屋,主房大厅,每幢古民居的门楣上都有一块四周绣着花边,中间镶嵌四个夺目大字的门匾,如“越国流芳”“清白传家”“文范遗风”等,仔细品读,耐人寻味。
循着悠长清脆的汽笛声,园村至窑下的森林小火车缓缓启动。这条森林小铁路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是当年赣南山区运输木材的主要通道,全长87公里,是世界范围内轨距最小的窄轨铁路,被德国蒸汽机专家誉为“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小蒸汽机车和窄轨线路之一”,中科院旅游资源评估小组专家称赞其为“世界级旅游珍品”。坐着森林小火车,在青山茶园之间缓缓前行,穿越在森林、险山、峡谷、绿野、田园中,可以倾听窄轨铁路诉说曾经辉煌的历史,亲历上世纪窄轨火车的无限魅力,感受优美的生态自然风光。
唐江古镇地处上犹江下游,那里自古以来就是重要通商口岸和货物集散中心,为江西省四大历史名镇之一。自明正德年间(-)创圩以来,已有多年历史。当时以七间铺为起源,时称太平圩,因犹水西流,复又东折,春水之际,周遭水患,唯唐江享其太平,故而得名。后因为卢屋村之巨族势壮,喜好掘塘以筑风水,一时间池塘毗邻,蔚为壮观,塘与江融为一景,遂称塘江,后来简化为“唐江”。
当我们行走于唐江老街,探寻唐江古迹时,一个几近消失的传统理发铺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理发师傅是一位70多岁高龄的老知青,他的工具很简单,一把手推剪,一把长嘴头发剪,一把剃须刀,一块刮刀布,一把梳子,洗头的脸盆、毛巾、肥皂……,为了让人们在体验老理发匠的服务中感受过去的时光,如今,他和他的理发铺已经在唐江大桥下风风雨雨坚守了34年。
三
古往今来,山水一直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襁褓。乘舟穿行于上犹江中,江畔的风光宛如一幅徐徐舒展的水墨画卷,人水和谐的美好景象随处可见。依托秀美犹江打造的“一江两岸”成了现代化都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漫步犹江两岸,道路平坦畅通,楼群错落有致,景点如明珠散落,一个个精致的小区为县城锦上添花,一座座山水相映的生态园林城已轮廓初现。天蓝、水碧、山青、人欢,犹江两岸尽显迷人魅力……
哪里有江河哪里就有守护江河的水文站,上犹江自然也不例外。位于南康区龙华乡的田头水文站,已经在上犹江边默默守望了62个年头,这里是国家重要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平方千米。测验项目有水位、降水量、水质、流量等。据水文站负责人介绍,犹江水质一直以来都保持在Ⅲ类水以上,为沿江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源。
犹江活水不仅孕育出了繁华的都市风光,更滋养着旖旎的田园美景。地处上犹江上游崇义县上堡乡的客家先民为了维持生计,便依山建房、开山凿田,从山脚开到山顶,不浪费寸土块石,让它们都变成田地,长出粮食。这一块块、一排排、一垅垅的梯田犹如横在天地间的一部厚重史诗,足可见证客家先民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如今,上堡梯田已经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评为了“最大的客家梯田”,也是国内三大梯田奇观之一。
我们来到上堡乡水南村,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座座青山高低起伏,一垅挨着一垅的梯田一排排盘旋而上,绿中泛黄的稻子涌上云天。沿着石阶往上登攀。我们环顾四周,两三座房屋或单家独屋形成的村庄,被稻浪簇拥着,它们散落在山脚,有的则镶嵌在山腰或山顶,真是“白云生处有人家”啊!抬头仰望或俯瞰,我们看见一根根电线、一条条水泥公路越过梯田,伸进山里,不仅给山里人家送来便利和欢乐,同时也将现代文明送进深山。
就在我们沿着上犹江水顺流而下,寻找上犹江与章江的汇合口时,一座古老的浮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兴奋不已。这座浮桥坐落于赣州经开区凤岗镇与三江乡之间,全长米,宽2米,桥面高出水面20多厘米。浮桥由几百块桥板连接,再借助几十艘浮船的支撑和固定而成。恰逢圩日,浮桥上的村民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据当地村民介绍,凤岗浮桥是承载两岸交通的重要通道,风风雨雨走过了50个春秋。
涛涛的犹江水,一路昂首高歌,在三江口与章江汇合流入赣江,奔向浩瀚的鄱阳湖。上犹江虽然没有黄河的宏伟气势,没有长江的雄浑壮美,但她也有属于自己的那份伟岸、厚重与光华。让我们一起走进上犹江,触摸她的沧桑历史、聆听她的美丽传说、领略她的秀丽风景、感悟她的自然伟力!
来源:赣州市水文局作者:刘海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