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医院好不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端午节安康
端午节安康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盛行于吴、越、楚,现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艾”,又名家艾、艾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蚊蝇、虫蚁驱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属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是古老的传统习俗。
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草药水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可治皮肤病、去邪气。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五彩丝线或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遗俗,《汉书》:“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打午时水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午”是阳性,古人认为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所以端午当天有打“午时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铸阳燧
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
浸龙舟水
广东人将端午前后下的雨水称之为端阳水或龙降水、龙舟水,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苍龙群星飞升于正南中天。
在民间信俗中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行云布雨。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躲端午
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地方民俗,是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古时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制凉茶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民间习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洗龙舟水能去晦气、带来吉祥。北方认为端阳无雨是丰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灾;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
跳钟馗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
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
打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中国北方民族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很明显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
九狮拜象
近代,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当地独有的客家民俗活动“九狮拜象”表演团在该县欢乐巡游。“九狮拜象”在传统的舞龙灯基础上,凸显舞狮象造型。“九狮拜象”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客家人的文化创新,表达了对风调雨顺年成丰熟的祈愿和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粽籺
端午节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的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
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
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韩国:艾草糕+樱桃茶+醍醐汤
在韩国,端午节用于祭祀祖先、祈求丰年、保佑身体平安。端午节期间韩国人多喜食艾草饼与艾草糕、品樱桃茶、喝醍醐汤。
日本:粽子/槲叶糕+菖蒲酒
粽子在日本古代称为“茅卷”,呈圆锥形。最初是将粳米蒸熟捣碎成年糕状后用茅叶包裹,再如水煮熟。后来改用菖蒲叶、竹叶、芦苇叶等包裹,制作方法也逐渐多样化
新加坡:娘惹粽
每年端午节,新加坡人也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独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酱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条混炒,最后裹入透白晶莹的糯米之中。
越南:黄姜糯米饭+方形粽子
端午节时,越南人会准备黄姜糯米饭,来感谢祖先的恩惠给子孙后代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并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越南人认为黄姜饭里的黄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疮等功效。
最后,
周大师携素心若雪全体员工祝大家
端午安康,阖家幸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